胶山东麓有一处名为“西林园”的所在,这可谓无锡最早的文旅项目之一。它的发起者,是曾被严世蕃称为“天下十七巨富”之一的安国,如今提及这名字配资网官方网站,却已少有人知晓其昔日的辉煌。
这园子沿着绵延两里的山坡而建,遍植桂树,因山而设亭。开阔的镜潭水面上,有两座金焦小岛,周围栽种着苍翠挺拔的松树。亭台楼阁隐没于绿荫之中,花木扶疏,园林与山势自然连绵,仿佛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。
当年江南的文人雅士,尤以吴门画派四大才子为代表,无不爱游此地,吟诗作画,赞叹其景致精巧绝伦,规模宏大。唐寅曾绘有《虚亭岸帻图》,记录他拜访安国的情景,诗中写道:“山雨滴空翠,微风摇嫩青,幽人有高致,岸帻坐虚亭”,正是对西林美景的生动写照。张复,这位《雪景山水图》的作者,也留下了《西林园景图册》,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,窥见西林三十二景的盛况。而曾为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作序的王世贞,更写下《安氏西林记》,称西林园为“两百年来东南一名区”,其声名之隆盛由此可见一斑。
这里用“名区”而非“名园”来形容,恰恰说明了西林园与我们熟知的江南园林有所不同。拙政园是退休官员的避世之地,寄畅园是子弟读书的清净所在,瞻园则是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,而西林的兴建,却非为了享乐,而是一项救济灾民的民生工程。借助以工代赈的方式,安国为上万灾民提供了生计,使他们渡过了连年的旱荒。
展开剩余79%嘉靖年间,江南连遭干旱之苦。史书记载“太湖涸竭,井源皆尽,河渠枯竭,沟洫扬尘,禾苗枯萎,赤地无青”。胶山地势较高,无水可灌,安国便招募乡民开凿池塘蓄水,面积数十亩,深达十丈,名为“山庄河”,文人雅士便称其为“镜潭”,其功绩由此可见一斑。
关于安国(1481-1534)的生平,今人所知不多。他未曾参加科举,也未曾做官,却从父辈继承了两千亩土地,二十年间扩展至十多万亩,成为明朝富可敌国的巨商。然而他如何积累财富,却成了历史之谜。53岁病逝后,严嵩、王廷相、湛若水、吕柟、秦金、海瑞等当朝名臣,皆为其撰写墓志铭,赞其智谋过人,献策平倭,可见其人脉广泛,影响深远。
地方志记载,安国以铜活字印刷术设立桂坡馆,位于西林园内,印刷了大量书籍,如《颜鲁公集》《雍录》《初学记》《吴中水利通志》《春秋繁露》等。明代印刷业或许是一个极其盈利的行业,也是结识文人雅士、官宦名流的绝佳途径。虽铜活字印刷由荡口华燧开创,华氏家族诸馆也有丰碑,但桂坡馆的印刷品质却独树一帜。钱基博在《版本通义》中称赞:“明以来活字版盛行,无锡安国家所刻流传最广,极为珍贵;其次乃华氏。然华氏所刻书,不如安国之精。”
桂坡馆刻印之“精”,与安国收藏家的身份密切相关。钱谦益读安氏活字本《春秋繁露》时感叹:“金陵本多讹误,锡山安氏活字本校改数百字,甚觉欣慰。今见宋刻本,方知锡山本为其祖。”张秀民、韩琦所著《中国印刷史》称:“安国造字印书,大约始于正德七年(1512年)左右。南京吏部尚书廖纪曾托其代印《东光县志》六卷,正德十六年印成后送达。”可见其印刷事业规模不小。
钱存训《安国传》中给他冠以“富商、艺术鉴赏家、藏书家、出版家”的多重身份。安氏祖先据传为苏州黄姓人,明初黄茂娶安明善之女入赘安府。安明善原居河南祥符,后迁无锡胶山堠村。安国生于此地,彼时家族已兴旺多年,乃黄茂第四代孙。
安国经营之道独特,对他人不屑的小本生意,他大胆投资收购,适时出售,获益颇丰。积累财富后,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,修复常州城墙,1519年救济饥荒,1521年疏浚白茅河,重建李纲祠堂,均见其贡献。
安国对子女教育亦有成效。长子安如山(1503—1570)25岁中举人,26岁登进士,任河南裕州知州时推行土地清丈,遏制豪强隐瞒漏报,减轻赋税徭役。安如山晚年,无锡文人圈渐成规模,开始改建扩张西林园,更名“西林别墅”。此时惠山北麓凤谷行窝由秦金叔侄掌控,更名“凤谷山庄”,与谈恺、王瑛、俞宪等文人频繁往来,“楼船鼓吹,园池声伎”,无锡文化气氛日益繁盛。
安如山花甲之年,生次子安希范(1564—1621),万历进士,仕途短暂,因得罪神宗被贬,返乡任东林书院讲师,与顾宪成、高攀龙等人齐名,为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因庶出,安希范无缘家业,西林园遂归安如山孙子安绍芳(安希尧之子)所有。善诗善画的安绍芳对西林进行大规模修缮,张复所绘三十二景即成于其手,西林声望至此达到巅峰。同期,凤谷山庄主人转为其姐夫秦耀,开始隐居生活,园名更为“寄畅园”。
今昔对比,西林园仅余一处被阻塞河荡中的“金山岛”孤立存留。其昔日辉煌,早在清中期随着安氏家族衰败湮灭,残垣断壁在抗日战争中被焚毁殆尽。
数年前,锡山区曾提出复建西林园计划,具体进展不详。然而无论结果如何,安氏西林园的精神早已融入寄畅园、小娄巷,深植无锡经济、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土壤之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