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龙陵县,有一个颇负盛名的自然风景区股票配资的论坛,名为小黑山。
小黑山闻名的原因并非传统的旅游资源,而是因为这里是黄龙玉的主要产地。每年,成百上千的采石工人纷纷聚集于此,热切寻找这珍贵的玉石。
黄龙玉最早被发现大约是在2000年前后。当时,一位来自广西的石材商人驱车前往龙陵县与芒市交界的采石场,意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石料。
这石料质地细腻,色泽呈现金黄,色彩丰富多变,极具观赏价值。经专家鉴定后,被认为是继新疆和田玉和缅甸翡翠之后,发现的又一优质玉石新品种。此后,这种玉石被正式命名为黄龙玉。
展开剩余91%2009年6月的一天,在小黑山脚下的一处采石场,一名工人挖出一块大小约如砖头的黄龙玉石料。表面看似平凡无奇,但经过简单去皮和抛光后,却呈现出令人震惊的奇异景象。
玉石表面隐约可见一个空腔,里面有少量水,水呈液态。摇晃玉石时,水波动明显,且水中漂浮着一个米粒大小的小白点,随之上下移动,宛如活物。
采石场的张老板对这块内含漂浮物的玉石极感兴趣,认为它极具收藏价值,能卖出高价。于是他找到当地最大的收藏家郭才祥。
郭才祥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著名的奇石收藏家,当地几乎所有黄龙玉商户都知道他热衷于收藏奇石,且出价慷慨。好的石料,通常都会先留给他。
当张老板将这块玉石展示给郭才祥时,他第一眼就被玉中那个奇异的白色物体深深吸引。
作为一个资深玉石收藏家,郭才祥见过不少玛瑙水胆、玻璃水胆等矿物内含物,但这块黄龙玉中不透明的小白点却是他第一次遇见。
这块玉石表面呈现出类似“水胆”的现象。所谓水胆,是指玉石形成过程中内部封闭的空间,通常含有水、气泡和固体杂质等,常见于水晶、玛瑙矿物中。
但在黄龙玉中出现如此完整的水胆现象还是首次见到。郭才祥因此果断买下了这块玉石。
郭才祥刚买下这块玉石,消息便传开了,许多收藏爱好者纷纷前来一睹这奇特玉石的风采。
某天,昆明的收藏家老岑专程拜访郭才祥。他一见到玉石中那个白点就觉得异常怪异,白点形状酷似虫卵,并且随着石头的摇晃而上下移动,令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2009年9月底,老岑再次来访,观察这块玉石时,他隐约觉得玉中白点似乎发生了变化,与数个月前相比大有不同。
郭才祥最初没太留意,但在老岑提醒下,他震惊地发现那个小白点竟然变长,接近两厘米,短短三个月里体积足足扩大了十倍。
就在郭才祥对这一离奇现象感到困惑时,老岑又发现更为惊人的情况。
只需将玉石静置在茶几上十分钟,不用摇晃,再用放大镜观察,玉中的白点竟自主运动起来。
郭才祥深感惊异,怀疑这白色物体可能具有生命迹象。
这一发现立刻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,大家用肉眼仔细观察,纷纷感受到白色物体的尖端似乎在伸缩,犹如幼虫在蠕动呼吸。
人们观察到,起初只有头部尖端在动,后来两端都开始活动,尤其是头部的收缩动作异常明显,整个身躯仿佛一条蠕虫般不断起伏蠕动。
郭才祥看到这白色物体持续长大,运动时身体有三分之二部分呈现出波动形态。
为弄清玉石中这神秘自主运动的白色物质究竟为何,郭才祥特地请来了玉石收藏界权威孔先生鉴定。
孔先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许久,确认那个白点的头部似乎确实在动,符合活体动物的特征。
孔先生解释:“根据黄龙玉的形成年代推断,大约是2亿年至6000万年前形成的。难道亿万年前形成的玉石中真的存在活体生物?”
如果这块玉石中的白色物体确认为生物体,那么这就是一个几千万年前的古生物,且奇迹般地复活了。
那么,几千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生物究竟是什么模样?
孔先生进一步说道:“数亿年前,现今的云贵高原还是一片浩瀚汪洋。20世纪80年代,在云南澄江县发现了闻名世界的澄江古生物化石群,距今已有5.3亿年。”
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变迁,但这些海洋动物的软体构造保存完好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它们是目前世界发现最古老、保存最完整的多门类动物化石群,生动展现了早期海洋生命的壮丽画卷及生物原始特征。
不过,这些均为化石,没有活体生物存在。那这块黄龙玉中真的可能有活体古生物吗?
孔先生对此也无解,他同样无法解释这块水胆黄龙玉内白色物质不断变化的神秘现象。他建议郭才祥寻求昆虫专家的帮助。
随后,郭才祥携玉石拜访了云南德宏昆虫研究所所长郭云胶教授,希望从生物学视角获得答案。
郭教授起初持怀疑态度,认为几亿年前的玉石不可能存活着生物体,但在仔细观察白色物体蠕动的现象后,他开始动摇。
为了进一步研究,郭教授要求将玉石留在研究所连续观察。郭才祥同意后,郭教授经过数日细致观察,发现白点已逐渐填满玉石内的空腔,形态酷似一条幼虫。
白色物体的典型动作包括头部伸缩,肉眼可见;同时它周围还有呼吸般的起伏,宛如蠕虫般呼吸般运动。
郭教授一边记录,一边查阅大量文献,但经过一个多月观察,依然无法解释这异象。
如果不是生命体,如何解释它从微小变大的过程?又如何解释它能不受外力而自主运动?
几千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古生物复活,这种猜测是否有可能?
基于自身观察及学界对原始生命形成的理论,郭教授提出大胆推测:
这块玉石初被挖出时的小白点,或许是几千万年前的原始细胞团,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。被挖掘后,受外界环境如压力、温度、阳光等影响,激活了细胞分裂机制,开始生长发育。
据此推断:古生物细胞被封存于黄龙玉的水胆中,采出后环境变化激活其生命机制,促使这亿万年前的生物体重新复苏并持续生长。
既然它是一种活体生物,自主运动和生长现象便得到合理解释。
接下来,郭才祥带着玉石来到德宏州人民医院影像科,想用CT扫描设备探寻其中奥秘。
影像科孙主任介绍说:“CT扫描可对人体病变横断面进行连续扫描,准确判定病灶位置变化,为诊断提供精确数据。”
为了验证CT对玉石的适用性,孙主任要求先用一块水胆玛瑙做测试,确认仪器对矿物中空腔、水和气体的检测是否准确。
郭才祥递出玛瑙样品,医生们测得空腔呈负值,符合预期;水值和密度也符合矿物标准,证明CT扫描矿物有效。
随后,孙主任亲自操作,将黄龙玉置入CT机器中扫描。影像数据显示玉石呈现三种不同密度:空腔部分约为1000,实体部分为2000以上,还有部分区域密度较高。
孙主任指出:“玉石密度差异明显,显示有两种不同结构的物质。白色物质已充满空腔,但扫描未发现液体存在。空腔显示为黑色,密度约1000,虽类似气体密度,但比人体气体密度高得多,接近颅骨密度。”
他感慨:“到底这白色物质是什么,现代医学设备也难以检测,无法确认古生物复活的推测是否成立。”
郭才祥手中的这块黄龙玉之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这引起了云南省观赏石科学顾问、地质学家张家志教授的关注。张教授对玉石中奇异现象有不同见解。
他表示:“生命活动必须具备基本条件,如空气、水和适宜温度,才能存在生命现象。”
据张教授研究,黄龙玉是在地下1000至2000米深处,由高温岩浆晚期活动形成,属于地幔环境,缺氧缺水且无阳光,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生命。
他通过细致观察发现,加工玉石时未破坏水胆,且表面薄透,结合黄龙玉通透性,恰好能够看见保存完整的水胆结构。
张教授拍摄了20余张照片并放大查看,确认其特性与水胆现象一致。
那么,这块水胆内的白色物质究竟是什么?
张教授解释说:“玉石中白色部分实际上是气体,但为何从小米粒大慢慢变大呢?这是一种脱水现象。水胆外层为水,中间白色为气体。”
实际上,玉石从地下采出时受地下水补给,维持动态平衡稳定。采出后,空气中的水分逐渐蒸发,气体体积扩大,白色部分看起来就像虫体在生长。
郭才祥问:“既然水胆是封闭的,水分如何散失?”
张教授答道:“玉石内部可能存在微裂隙,水分通过裂隙向外散失,使气体体积扩大,形成所谓‘虫体’长大的视觉效果。”
他建议郭才祥将玉石浸泡在水中,放置在较深的大鱼缸里,经过半个月至一个月,内部气体体积会因水渗透而缩小,白色物质也会恢复原状。
郭才祥依言将玉石浸泡近两个月,但白色物质非但未缩小,反而持续膨胀。
张教授的理论未能解释这种异常现象,令郭才祥和目击者们更感迷惑,不知真相究竟为何。
自黄龙玉出土以来,已有数百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提出各类猜测和推断,但至今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。
十多年过去,郭才祥希望有更多科研力量参与,利用更先进仪器和方法,持续对这块黄龙玉及其神秘白色物质展开深入研究,他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揭开这千古之谜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