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河故道平原位于浚县东北部,涵盖了善堂镇的整个区域,以及黎阳镇和王庄镇的部分地区,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股票配资的论坛,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4.15%。该地区有83个行政村,居民总数超过9万人。耕地面积为15.7万亩,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.8%,人均耕地约1.7亩。
黄河故道平原的形成源于古黄河的冲积与泛滥淤积。在长期的风力作用下,沙丘、沙垄等地形被不断地吹扬与搬运,地面上形成了高低不一的沙丘,最高可达3米,最低也有1米左右,同时还分布着一些小型盆地。由于古黄河曾多次发生泛滥与改道,导致该地区的微地貌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态。善堂乡东部与南部的沙丘与沙垄,原为古黄河河床的遗留物;下高村和什村以北的地带,则是古黄河泛水后的沉积区。宋村、朱村、白毛、临河等地的洼地则是古河道决口后形成的水域。该区的土壤种类繁多,包括风沙土、沙土、黄潮土、湿潮土和褐潮土,土质疏松,渗透性良好,因此地表径流较少。
自周定王五年(公元前602年)黄河决口流经浚县至金明昌五年(1194年)改道南迁,古黄河在该地区流经了约1800年。在这漫长的历史中,浚滑地区经历了多次黄河溃决与复塞,但主河道的走向基本未变。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河故道,实际上是12世纪末期古黄河的遗迹,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。
展开剩余70%黄河故道地区长期面临着严重的风沙危害,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。历史记载中曾提到,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二月初九日,狂风大作,黄沙飞扬,白天如同夜晚,表土被刮去数寸,导致严重的歉收和饥荒。民国时期,风沙灾害更为严重,政府为鼓励垦荒,实行免税政策,故该地被戏称为“无粮地”。在善堂乡东部,有一片广大的沙带,南起马村,北至东西海头,长达16公里,宽4公里,俗称“八里沙”或“老沙窝”,一直是贫瘠的沙荒之地。三十年代,曾有10多户农民在此艰难度日,抗日战争爆发后,天灾和人祸接踵而至,最终这些农民不得不迁移他处。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下,黄河故道的农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。即使在丰收年,亩产杂粮也不过三四十斤,而在灾年几乎颗粒无收,贫困农民几乎无法生存。1943年,东西白毛、吴家、徐家4个村庄中,1500户居民中有443户因饥荒逃荒乞讨,411户卖子卖女,饿死389人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黄河故道一带仍处于极度贫困和绝望的状态。
新中国成立后,黄河故道地区的居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开始对风沙问题进行有计划的治理。1950年代,治理重点是植树造林和种草,防风固沙。到了1960年代,政府开始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,改良土壤,提升农业产量。经过36年的不懈努力,黄河故道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曾经贫瘠的风沙地,经过种树造林和改良土壤,变得林木葱茏,土地肥沃,成为了浚县的林业生产基地和粮油生产区,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。
到1985年末,黄河故道地区的林业用地已经超过10万亩,占总面积的25.8%,人均林地0.82亩,几乎是全县人均数的2.5倍。其中,防护林面积达到1.8万亩,经济林6.5万亩。林木蓄积量达39.8万立方米,是全县人均蓄积量的3倍多。此外,四周的树木达180.9万株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%,远高于全县的11.96%。在此背景下,善堂乡的林业经济发展尤为突出,每年生产的鲜枣达1051.8万斤,苹果45.2万斤,梨、桃、柿等水果合计超过20万斤。林业产值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3.8%,居全县之首。1985年,善堂乡的农业总产值为2869.7万元,是1958年的2.3倍;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1元,较1958年增长了超过8倍。
如今,黄河故道的遗迹已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平原绿洲,昔日的风沙带只剩下几座3米多高的沙岗,成为了黄河故道悠久历史的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